怎么说呢,喜欢《谍踪》这本书,是因为它的严谨。从作者对于写作的态度,搜集资料的付出,历史与故事的结合点选择,渗透得不留痕迹,各项细节的把握与雕琢,都让我觉得实在很难得了。
对于网络写作的人来说,能不糊弄,已经不容易;能这么用心,实在难能可贵了。但懂得并且能够欣赏这种严谨的人却是不多,估计得至少是读过研,写过论文的才知道这期间各种不足为外人道的亮点。有些人很诟病其写作手法,认为小说不是纪实文学,不是报告文学,不用交代那么多背景和来龙去脉,只需要“编”故事就行。
可是我却认为,这种历史背景的小说,本身就是在做一种历史场景的还原与重新构建。历史小说不是历史电影,服道化一上,镜头从远一拉近,图像一下子就把整个历史时期场景的各种元素就表达清楚了,看的人立刻就能入戏。以文字作为表达方式的小说却不具有这种优势,而每段历史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生活模式及思维方式。
这就需要作者除了运用想象以外,还必须扎扎实实地搜集资料,然后一点一点构建出整个小说的世界,而那个世界是作者期望把自己笔下的人物,还有读者,连同作者自己一起带回到早已湮灭却回味无穷的那段历史中。而这一切,都需要“文字叙述”,而不是随便一个简单年代字眼就可以的,比如,1936年。
1936到底是怎样的1936?那时的人吃什么?穿什么?怎么出行?怎么生活?他们的为人处事观念是什么?他们为什么在那个年代会出现某些我们现在不理解的普遍决定?很多人以为自己知道1930年代,其实照着大家所知道,仍然是不知道。因为电影所能表达的很多是碎片式的,我们脑子里的那些“印象”其实并非1936的1936,而是我们以各种不严谨碎片加上自己脑补出的1936。
在这方面,作者可算是呕心沥血地做出了教科书般示范的还原。这是一种精雕细琢精神下打磨出的精品,虽然没有完成,但就已完成的部分来说,私以为接近文豪的水准。回来说本作的写作风格,前面说过很有论文的影子。作者大体是文史类读研的,从专业角度说,各种注脚,引用,出处,都是正常文史书籍的表达。
本人敢这么说,是因为自己也是在国外走过相似之路,写出来的每句话都得有证据支撑。而这种表达方式在读研的过程中,是被不断强化和标准化的。就算毕业了,也很难脱去那些观念和习惯。可是,也必须承认,网络小说面向的是整个社会,并非所有人都是读研出身的,这就造成了多数人对于这种学术式表达的不适应和不理解,结果当然是曲高和寡。
个人觉得作者这本书放在网络平台上实在有些可惜了。网络环境受众的素质参差,受质疑、被侮辱是常事,再加上平台以盈利为目的快速变现的操作模式,不适合精品制作。作者如果没有这些压力,潜心打磨,本作如果写完,其可读性估计不会输给骆驼祥子。
故事缺少主线,作者一边查阅历史资料一边将这些资料和从中获取的故事情节罗列出来。也因此文章情节拖沓,而且背景资料占了很大篇幅。作者因为需要查阅资料获取下面情节的灵感,所以更新也不稳定。《谍踪》读有感。